PACS影像系统与医院放射科业务的联系

背景

50年来,由于半导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的信息已经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

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随着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为医疗诊断提供了多种人体成像技术,例如:CT、DR、CR(计算机投影射线照像术)、MRI( 核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NM(核医学成像)、US(超声扫描显像装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照相术)等。这些新的医学成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资料,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但同时也使得如何有效地管理、处理和利用大量繁杂的医学图像资料的问题日益突出,急待解决

一、什么是PACS影像系统?

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通讯)系统,它是放射学、影像医学、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结合,它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数字形式,通过高速计算设备及通讯网络,完成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PACS是一个涉及放射医学、影像医学、数字图像技术(采集和处理)、计算机与通讯、C/S体系结构的多媒体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涉及软件工程、图形图像的综合及后处理等多种技术,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高技术复杂系统。

其主要应用方向为:

设备集群使用:从多种影像设备或数字化设备中采集图像;拍照与打印等多种输出设备的共享与选择;

影像传输与分送:在医院内各科室之间快速传输图像数据;远程传输图像及诊断报告等;

辅助医疗功能: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处理、变换等。

PACS系统的架构支持C/SB/S两种,同现在医院使用的住院医生站和门诊医生站已经互联互通。同时支持图像传送功能,及可以将图像及报告发送到指定的服务器(如、健康档案服务器),但是需要对方有对应的服务支持。C/S模式主要应用于放射科室写报告使用。远端的浏览端可使用B/S模式,通过网站访问图像及报告



二、PACS系统业务流程

1. 患者就诊流程

患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挂号方式在医院进行挂号,挂号完成后由专门的护士对患者挂号情况进行分诊,患者根据分诊结果到对应科室进行就诊,科室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及既往病史记录决定是否让患者去拍CT、DR、B超、内镜等检查,同时医生会在HIS系统里给患者开具检查申请单,然后让患者去缴费窗口进行缴费,缴完费用后到相应科室进行登记并拍片检查。

2. 登记检查

患者在放射科拍片检查流程如上图,接下来一一对流程进行介绍:

1. 患者携带检查申请单到放射科室窗口进行登记;

2. 登记员根据患者检查单进行登记分诊,而登记分诊有两个目的:

A. 对检查诊室进行分流,

B. 将患者的检查信息通过Worklist协议信息发送到仪器上。(worklist工作原理看这里

3. 登记完成,患者进入检查室内,医生通过申请单在仪器上找到患者信息并为其进行拍照检查,完成后将患者的影像数据发送到PACS服务器,让患者的登记 信息与影像进行关联。

4. 患者影像数据归档存储后,书写报告的医生在【报告工作站】一边浏览影像,一边书写检查报告,这里为了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系统内会设置丰富的报告模板。报告书写的过程中,如遇到影像数据不清晰的情况,或检查医生漏拍、影像质量不过关时,就会选择重新拍片;

5. 医生写完报告后,还需提交审核,审核医生对该报告进行审核,如果报告有问题,将及时驳回重新编辑,但大多数情况下,审核医生会对报告进行修改,而不是驳回,这是为了提高出报告的效率。

6. 报告审核完成后,有条件的医院,患者可通过自助打印机打印报告和影像,否则则由医生进行打印并交予患者。

三、PACSHIS系统的交互。

HIS系统将患者信息和检查申请单传输到PACS系统,PACS接收并登记,而PACS系统形成的报告和影像也传输到HIS系统,供临床、住院的医生进行影像调阅,实现数据的共享,互联互通。


图文由产品老黄发布于公众号产品老鹏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