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演进过程

医院信息化演进过程

“十三五”规划以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在按标准进行升级迭代,院内各系统的评级都在促使各个医疗机构的服务更规范化、标准化。2022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医疗机构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以更科学的发展、精细化的运营管控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在提升诊疗服务的同时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全面构建智慧医院、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提升院内信息智能化的水平。

我国医疗在发展的近三十年历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单机业务系统到全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经历了以门诊、财务及药品管理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的转变;而今以从单纯的院内信息化建设逐步扩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再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互联网医院等等全链条的全面发展形式。

 

根据上图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化的演变过程,下面我们一个一个的来梳理梳理。

一、管理信化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HIS系统的建设为主,仅仅实现挂号、收费、药品和出入院的管理。

早期的HIS系统比较简单,以单机系统为主,通过几台电脑来组件院内的信息化体系,而操作系统以xp/windows/dos+单机数据库为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转变为通过采购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自行搭建独立机房,构建了一个个“烟囱式”的网络基础架构。这也导致了每次上新的业务系统,都会单独的为其采购一套硬件设施。由于“烟囱式”搭建,加上各个业务系统、硬件上都是独立的,导致无法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谈不上互联互通,而且医院的采购成本都很高。

在运维管理方面,医院需要为其信息科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运维和管理。

就PACS系统的存储而言,大批影像采集设备产生的海量影像图片需要经过PACS的并发处理与存储,会导致现有存储面临较大的性能压力,并影响临床科医生调阅影像速度。

影像照片通常都很大都是单独的硬盘存储,需要实时对其进行处理更换硬盘保存,保存不当很容易导致丢失。

上图为调研时信息科的回复

国家规定历史影像文件的存储不得低于15年,传统存储无法满足需求。此前影像存储系统支持6个月内的影像数据调阅,如超出6个月,临床科医生无法及时甚至不能调阅历史影像文件,进而影响看诊效率,需要更高效、智能的存储系统满足业务需求。

在数据存储和架构方面,院内数据间的交互主要以关系型数据库+C/S架构为主,关系型数据在数据一致性、规模和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单机版数据库有很大的提高,已被大规模运用。

医院HIS比较复杂和庞大,功能模块数据多,采用B/S架构在相应程度会受网络波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差一点。

二、临床信息化阶段

这一阶段,体现为以患者为中心为业务系统,主要表现在EMR和医技系统上。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医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合理的整合及利用,大大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医院信息化系统统一部署到私有云里,解决了“烟囱式”架构,减少了人力和系统的维护管理成本。

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与云计算结合,大数据技术也运用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上。

如影像系统通过云部署的模式,通过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为影像分析提供了高效率的分析计算能力。

数据交互不在以关系型数据库+C/S架构为主,而是B/S架构+关系型数据库或分布式数据库为主。

在云计算架构下,充分满足此阶段的临床决策的灵活性,同时可以C/SB/S架构的结合来满足医院不同业务系统的需求。

三、智慧医疗阶段

随着政策导向和建设标准的推动,医院信息化系统在不断的完善,系统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医院的数据通过集成平台与CDR等平台通过标准化处理和互联互通实现了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也让医院信息化变得越来越智能,如智能药房的形成,通过机器算法进行自动配药,减少了人工配药时间和差错。区域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效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明确将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进行分级评估。

《标准体系》指出,评估分为0级至5级。

1. 0级是指医院没有或极少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服务;

2. 1级指医院应用信息化手段为门急诊或住院患者提供部分服务;

3. 2级指医院内部的智慧服务初步建立;

4. 3级指联通医院内外的智慧服务初步建立;

5. 4级指医院智慧服务基本建立;

6. 5级则是基于医院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基本建立,具体指患者在一定区域内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医院能够联合其他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标准体系的建立,未来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将大大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患者信息可共享可查,达到互联共享,让患者参与整个诊疗过程,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和医院信息化高度融合,发挥智慧医院的优势,让整个诊疗过程更准确、更便捷和更高效,不断推动医院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这两年对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1~2阶段,信息化孤岛普遍存在,业务互联互通、共享能力不足。如门诊、住院诊疗信息无法共享、联动。医疗与护理的协同,医疗与医技,医疗与手术,护理与药房、急诊与门诊等存在诸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问题。 分级诊疗、远程会诊都还停留在理念阶段,实际上并未得到合理的推行实施。

这一阶段的建设模式有三个方向:

1. 依托集成平台

依托于集成平台进行对院内信息化的升级改造,可实现数据标准化整合,数据接口标准得到统一,数据流向清晰明了。通过信息集成平台,提升患者主索引及电子病例等数据的整合。

2. 一体化建设

以互联互通成熟度评测为基础,对HISLISPACS、临床系统等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实现全员信息共享

3. HIS系统为主导进行升级改造

先对其核心系统HIS进行改造,再逐步完善集成平台和一体化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37°5原创并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产品老鹏】及https://www.alvinxiao.comhttps://blog.alvinxiao.com,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容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